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又是一年清明时,关于殡葬的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逝者和家属选择海葬、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群众认为生态葬就是“薄葬”,与传统孝道文明相悖。
实践中该如何更有效地推广节地生态安葬,让祭扫活动回归自然、回归本源?法治经纬版今天推出特别报道,以期推动绿色殡葬蔚然成风。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赵丽 陈磊
一朵花、一张船票,便是送别。
这段时间,北京市民钱华(化名)一家正在等待为家里的第三位离世亲人进行海葬,“我的奶奶和姑父都已魂归大海,我的爷爷正等着和他们‘团聚’”。
近年来,像钱华一家这样选择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的人越来越多。今年3月31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实施意见,自愿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多位专家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节地生态安葬要在全社会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需要政府引导和尊重传统习俗并形成健康文明的殡葬文化,建议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将节地生态安葬作为法规修改的一个主要方面,依法引领并推广生态安葬。
提倡新型殡葬模式
节约资源移风易俗
白色游船划破蒙蒙白雾,驶向大海。
船分两层,船上很安静,极少人说话,也没人刷手机,人们望着窗外。
约30分钟后,游船停在海面上,100多位家属依次序走到甲板上,通过一个个蓝色防风漏斗,向大海抛撒了各自亲属的骨灰。
这是钱华记忆中奶奶的海葬仪式。在她看来,海葬仪式是庄重肃穆的,“这样的殡葬仪式比很多看似‘热闹非凡’的传统殡葬仪式更加有意义”。
钱华记得,爷爷生前跟她说过去世后选择海葬,她当时还问爷爷,没有具体的墓碑,如何祭奠?
“爷爷说,‘生前你若是对他不好,死后立多少块碑都没有意义。有的人有坟,但家人三五年都没有去看过;我们没有坟,以后站在海边往远处眺望,那里就是我们所在的地方’。”钱华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