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不久前,上海市消保委测试了20款市场主流视频、短视频及直播App的青少年模式,发现了不少问题,包括部分App深夜时间管理流于形式,内容较为单调枯燥,内容池分龄匹配度不高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模式的用户数量和效果。
未成年人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作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安全上网的一种制度创新,青少年模式自2019年3月试点上线以来,已经逐渐成为视频、直播类App的标配。2021年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实施青少年模式提供了法律指引;2022年5月,中央文明办等四部委《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也明确要求,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
然而,从上海市消保委的调查结果看,情况并不乐观。另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虽然85.9%的未成年网民和91.6%的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该模式的不到五成。约四成的未成年网民、家长、教师认为青少年模式效果一般或不太有效。尽管青少年模式已运行数年,也有高级别的法律依据,为何仍有一些App的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投入成本较高,企业建设动力不足。由于青少年模式不同于平台的“流量经济逻辑”,企业缺乏投入的动力。要创建运营内容对未成年人具有吸引力、分龄匹配度高的青少年模式,需要企业在内容和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原创或者购买大量高质量作品。对于一些中小规模或者自身缺乏原创内容的App而言,实施起来成本过高,在监管压力之下,只能敷衍了事,流于表面化、形式化。